官方投注网站

运动医学

当前位置: 官方投注网站 > 运动医学 > 特色医疗

1、骨龄评价:医院成立了“骨龄研究中心”,作为省内精确评定骨龄的专业机构,开展的骨龄检测业务已有三十多年历史,在实际工作中应用于运动员选材、资格审查和社会青少年的骨龄精确评定和成年后身高预测。在老一辈运动医学工作者朱子平、吴福同医师指引下,近三十年的运动员选材数据均出自体育医院杨威斌、郦光阳等专家之手,成绩有目共睹,如孙杨、叶诗文、谢振业等优秀运动员的数据。科室为社会少年儿童提供骨龄评定及咨询服务,发育异常患儿诊治的关键在于“早诊断、早治疗”,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为需求者提供准确的诊断、尽早的治疗,配合以我院擅长的运动处方疗法,为患儿获得健康的身体提供一个平台。

2、运动损伤:

主要运用中医理论及现代医学手段,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新旧骨折、脱位和急慢性软组织损伤为基础,以长于治疗骨与关节疾病和运动损伤为特色,以全心全意为运动队服务为宗旨,利用专业而系统的诊疗方案,辅以运动护具与贴扎技术,做好运动员的运动伤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工作。

冲击波疗法:体外冲击波是一种通过物理学机制介质(空气或气体)传导的机械性脉冲压强波,该设备将气动产生的脉冲声波转换成精确的弹道式冲击波,通过治疗探头的定位和移动,可以对疼痛发生较广泛的人体组织产生良好的治疗效果。主要治疗肌肉骨骼系统疾病,它作为一种安全有效,非侵袭性,并发症少的治疗方法,对运动员腱性组织末端病和关节肌肉组织有显著疗效。

3、运动康复:

运动康复配备先进的运动康复设施,主要以功能评估、康复治疗,功能训练,并与多科室联合诊疗的新型临床康复科室。结合国内外先进的康复理念与方法,形成了以主动康复为方向、训练为核心、专项技术为手段的特色康复理念,通过科学运动治疗,恢复、改善或重建个人躯体功能,使患者早日回归家庭、社会,达到提高其生活质量的目的。

4、PRP和ACP治疗:

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和自体条件血浆(autologous conditioned plasma,ACP):采集患者自身的外周血30-50ml,通过离心等物理方法,去除血液中的红细胞和白细胞,浓集以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为主的血小板衍生血浆制剂。制备时间小于1小时。(说明:自体条件血浆ACP是富血小板血浆PRP的升级产物,在成分上,ACP去除了PRP中的白细胞,保留了血小板和纤维蛋白成分。)

浙江体育医院开展的临床适应症和局部治疗途径见表1。

表1自体PRP和ACP局部注射治疗途径

适应症

自体PRPACP局部注射治疗途径

骨折不愈合与延迟愈合

骨折断端处注射自体细胞因子

骨性关节炎早中期

关节腔内注射自体细胞因子,操作同注射玻尿酸钠。

慢性肌腱炎/肌腱末端病

肌腱损伤处小剂量多散点注射自体细胞因子

半月板损伤

关节腔内注射自体细胞因子

肌腱与韧带损伤

肌腱损伤处小剂量多散点注射自体细胞因子

股骨头坏死

坏死早期自体生长因子应用

皮肤损伤

损伤皮肤表面自体生长因子应用

技术8大特点:

1、 生长因子和细胞均可制成凝胶,维持局部较长时间作用浓度。

2、 多种高浓度生长因子的含量比例与体内正常比例相符,发挥最佳协同作用。

3、 自体生物活性浓集物,无免疫排斥和疾病传播风险。

4、 含大量纤维蛋白,提供细胞基质支架,促进创面生长愈合。

5、 抑制炎症反应,启动和加速组织愈合。

6、 建立合适局部再生微环境,实现体内组织再生。

7、 融合现有医疗技术,扩大治疗适应症,提高疗效。

新一代关节腔内注射物,骨性关节炎治疗新方法。

5、中医传统技术:

(一)拔罐疗法。

拔罐疗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吸、蒸汽等方法造成罐内负压,使罐具吸附于腧穴或体表的一定部位,以产生良性刺激,达到调整机体功能、防治疾病目的的外治法。根据造成罐内负压的途径,拔罐疗法分为火罐、水罐、抽气罐及其他罐(如拔挤气罐)等疗法。

根据现代医学理论,拔罐产生疗效的机理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1.机械刺激作用

拔罐疗法通过排气造成罐内负压,罐缘得以紧紧附着于皮肤表面,牵拉了神经、肌肉、血管以及皮下的腺体,可引起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调节血管舒、缩功能和血管的通透性从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2.负压效应

拔罐的负压作用使局部迅速充血、淤血,出现局部小毛细血管破裂,红细胞破坏,发生局部溶血现象。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释放对机体是一种良性刺激,它可通过神经系统对组织器官的功能进行双向调节,同时促进白细胞的吞噬作用,提高皮肤对外界变化的敏感性及耐受力,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其次,负压的吸拔力可使汗孔张开,汗腺和皮脂腺的功能受到刺激而加强,皮肤表层衰老细胞脱落,从而是使体内的毒素、废物得以加速排出。

3.温热作用

火罐、水罐等拔罐疗法,拔罐局部的温热作用不仅使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而且可增强血管壁的通透性和细胞的吞噬能力。拔罐处血管紧张度及黏膜渗透性的改变,使得淋巴循环加速,免疫细胞吞噬作用加强,对感染性病灶形成了一个抗生物性病因的良好环境。另外,局部轻度溶血现象的慢性刺激对人体起到了保健功能。

拔罐疗法的适应症主要有:

呼吸系统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咽喉炎、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缓解期等。

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胃炎、胃脘痛、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肠炎、慢性腹泻、慢性便秘等。

循环系统疾病:如高血压病、心脏神经官能症、心律不齐等。

运动系统疾病:如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网球肘、下腰痛、膝关节炎、足跟痛等。

神经系统疾病:如偏头痛、枕神经痛、周围性面神经炎、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膈肌痉挛等。

妇科疾病:如月经相关疾病、盆腔炎、围绝经期综合征等。

外科疮疡疾病:如痈疖、毛囊炎、带状疱疹等。

拔罐疗法的禁忌症:

1.急性严重疾病、接触性传染病、严重心脏病、心力衰竭。

2.皮肤高度过敏,传染性皮肤病,以及皮肤肿瘤(肿块)部位,皮肤溃烂部位。

3.血小板减小性紫癜、白血病及血友病等出血性疾病。

4.心尖区、体表大动脉搏动处。

5.精神分裂症、抽搐、高度神经质及不合作者。

6.急性外伤性骨折、中度和重度水肿部位。

7.疝气及活动性肺结核。

8.眼、耳、口、鼻等五官部位。

拔罐疗法的注意事项:

1.拔罐前应充分暴露应拔部位,有毛发宜剔去,操作部位应注意防止感染。

2.选好体位,嘱患者体位应舒适,局部宜舒展、松弛,治疗过程中勿移动体位,以防罐具脱落。

3.老年、儿童、体质虚弱及初次接受拔罐者,拔罐数量宜少,留罐时间宜短。妊娠妇女及婴幼儿慎用拔罐疗法。

4.若留针拔罐,选择罐具宜大,毫针针柄宜短,以免吸拔时罐具碰触针柄而造成损伤。

5.使用电罐、磁罐时,应注意询问患者是否带有心脏起搏器等金属物体,有佩戴者应禁用。

6.起罐时不可硬拉或旋转罐具,否则会引起疼痛,甚至损伤皮肤。

7.用于燃火的乙醇棉球不可吸含乙醇过多,以免拔罐时滴落到患者皮肤上而造成烫伤。

8.拔罐过程中若出现头晕、胸闷、恶心、呕吐、乏力、冷汗淋漓,甚至一过性意识丧失等晕罐现象,应立即起罐,使患者呈头低脚高位,注意通风保暖,可饮用温开水或温糖水,密切注意生命体征变化。

9.注意留罐时间及治疗间隔,防止产生皮肤创伤。

(二)毫针疗法。

毫针,是临床使用最多的一种针具,分为针尖、针体、针根、针柄、针尾5部分。因其针具细微,故古人称之为“微针”、“小针”,如《灵枢·九针十二原》记载:“毫针者,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养,以取痛痹”、“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 ,后世《标幽赋》也指出“观夫九针之法毫针最微”,又说“众穴主持”,说明针尖如“蚊虻喙”、针身细巧的毫针,可以针刺全身各部的穴位,应用广泛。

毫针的形成渊源流长。砭石是最早使用的原始针具,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春秋》、《诗经》等古书中均有用石器治病的记载。古代的针具除了砭石外,陆续有骨针、竹针、陶针等。到西周时期,由于冶练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青铜器,于是有了青铜锻造的金属针具,从砭石到金属针,是针具发展的飞跃。直至秦、汉,出现了《黄帝内经》记载的九针,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云:“九针之名,各不同形。一曰鑱针,二曰圆针,三曰鍉针,四曰锋针,五曰铍针,六曰圆利针,七曰毫针,八曰长针,九曰大针”。九针长短不一,粗细不同,用于治疗各种不同的症候。经后世发展,毫针的用途逐渐扩大,如《针灸摘英集》记载“法象毫尖……调经络去疾病。”《类经图翼》云:“尖如蚊虻喙,取法于毫毛,主寒热,痛痹在络。”《针灸大成》云:“取痛痹刺寒者用此”。《医宗金鉴》云:“其必尖如蚊虻喙,取其微细徐缓也”。毫针逐渐成为九针中的主体,应用范围逐渐扩大,直至今日成为的针灸临床中的主要工具。目前最常用的毫针为不锈钢针。

毫针针刺手法的发展源远流长,《黄帝内经》论述和总结了上古以来的针刺手法,《灵枢》云:“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说明了针刺手法的重要性。《内经》在刺法方面提到了“九刺”、“十二刺”、“五刺”等,在补泻手法方面提到了“徐疾补泻”、“呼吸捻转补泻”、“迎随补泻”、“开阖补泻”等,为后世针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难经》指出了针刺时双手协作的重要性,重视爪切法,善用迎随补泻,并长于利用五行生克关系,补母泻子进行治疗。金元时期,产生了以何若愚为代表的“子午流注”针法,窦汉卿则率先使用了透针平刺法。明代则是各种针法盛行时期,如徐凤撰《针灸大全》,创立了十二种综合复式手法、如“烧山火”、“透天凉”等,汪机所著的《针灸问对》也详细论述了各种针法。

毫针针刺的适应症: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 提出并建议在全世界推广应用针灸治疗43种病症。2002年又将这43种针灸治疗适应症更新为4类107种病症。近些年,中国学者对针灸病谱的研究结果表明,针灸对16类461种病症可发挥治疗作用。

目前毫针刺法在临床广泛用于:

神经及精神系统病症:中风、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神经衰弱、癔病、癫痫、肋间神经痛、精神分裂症、外伤性截瘫、臂丛神经痛、外周性神经损伤等。

呼吸系统病症:支气管哮喘、急慢性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等。

消化系统病症:胃下垂、消化性溃疡、慢性腹泻、急慢性胃炎、神经性呕吐、慢性便秘、胃肠神经官能症、膈肌痉挛、慢性肠炎等。

妇科病症:痛经、月经不调、经期综合征、功能性子宫出血、不孕症、卵巢早衰、围绝经期综合征等。

循环系统病症: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脏神经官能症等。

皮肤科病症:荨麻疹、带状疱疹、神经性皮炎等。

内分泌系统病症:单纯性甲状腺肿、2型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等。

骨关节和肌肉结缔组织病症:颈椎病、类风湿关节炎、肩关节周围炎、下腰痛、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急性腰扭伤等。

五官科病症:慢性鼻炎、咽炎、结膜炎、鼻出血、牙痛、神经性耳聋、神经性耳鸣、耳源性眩晕、视神经萎缩等。

泌尿生殖系统病症:阳萎、前列腺炎、尿失禁、尿潴留等。

儿科病症:小儿厌食症、小儿遗尿病、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等。

毫针针刺的禁忌症:1. 饥饿、饱食、饮酒、愤怒、受惊、疲劳、精神紧张者,不宜行毫针针刺治疗;2.体质虚弱、气血亏虚者,针感不宜过强,应采取卧位针刺治疗,避免发生晕针等现象;3.重要脏器所在处,如胁肋部、背部、肾区、肝区,不宜直刺、深刺;4.大血管走行处及皮下静脉部位的腧穴如需针刺时,则应避开血管,使针刺斜刺入穴位;5. 小儿囟门未闭时头顶部禁止针刺;6.孕妇的下腹部、腰骶部、会阴部及针刺后会产生较强针感或对胎孕反应敏感的穴位(如合谷、足三里、风池、环跳、三阴交、血海、至阴等),禁止针刺;7. 患有严重的过敏性、感染性皮肤病、皮肤溃疡、皮肤肿瘤者,不应在患部直接针刺;8.有凝血机制障碍的患者,禁用针刺;9.对于儿童、破伤风、癫痫发作期、躁狂型精神分裂症发作期等,针刺时不宜留针。

毫针针刺的注意事项:在毫针针刺治疗过程中,由于患者心理准备不足等多种原因,可能出现如下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1.晕针:晕针是针刺治疗中较常见的异常情况。如患者在针刺或留针过程中突然出现头晕、恶心、心慌,面色苍白,出冷汗等表现,此时应立即停止针刺,起出全部留针,令患者平卧,闭目休息,并饮少量温开水,周围环境应避免噪杂。若症状较重,则可针刺人中、内关、足三里等穴,促其恢复。经上述方法处理后如不见效并出现心跳无力,呼吸微弱,脉搏细弱,应采取相应急救措施。为了防止晕针,针刺前医者应先与患者交待针刺疗法的作用,可能出现的针感,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对于过度饥饿,体质过度虚弱者,应先饮少量水后再行针刺;对于刚从事重体力劳动者,应令其休息片刻后才针刺。

2.滞针:在针刺行针及起针时,术者手上对在穴位内的针体有涩滞、牵拉、包裹的感觉,有时患者会感觉剧痛称为滞针。出现滞针后,不能强行行针、起针。应令患者全身放松,并用手按摩针刺部位,使局部肌肉松弛。然后医者轻缓向初时行针相反方向捻转,提动针体,缓慢将针起出。为了防止滞针,针刺前应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不使患者在针刺时产生紧张。针刺时一旦出现局部肌肉挛缩造成体位移动时,术者可局部按摩针刺部位,缓慢使患者恢复原来体位,轻捻针体起针,不留针。

3.弯针:针刺在穴位中的针体,于皮下或在皮外发生弯曲,称弯针。在皮外的弯针多是由于留针被其它物体压弯、扭弯。为防止弯针,针刺前应先使患者有舒适的体位姿势,全身放松。留针时,针柄上方不要覆盖过重的衣物,不要碰撞针柄,不得变动体位或旋转,屈伸肢体。

4.断针:针体部分或全部折断在针刺穴位内,称为断针,亦称为折针。常见原因是由于针根部锈蚀,在针刺时折断。另一个原因是因滞针、弯针处理不当或强行起针,造成部分针体断在皮下或肌肉组织中。此时应令患者肢体放松,不得移动体位,对于皮下断针,医者可用左手拇指、食指垂直下压针孔旁的软组织,使皮下断针的残端退出针孔外,并右手持镊子捏住断针残端起出断针。若针体折断在较深的部位时,则需借助于X光定位,手术取针。为了防止断针,医者应注意在针刺前仔细检查针具,对于针柄松动、针根部有锈斑、针体曾有硬性弯曲的针,应及时剔弃不用。当发生滞针、弯针时,医者应及时正确处理。

5.出血及血肿:出针后,在针刺部位可出现出血或皮下血肿。出现出血及皮下血肿时,应先持消毒干棉球压按在针孔处的出血点或血肿上。如出血停止或血肿不再增大,不需处理,血肿处局部皮肤青紫可逐渐消退。如经上述按压血肿继续增大,可加大按压力度及面积,并施以冷敷,然后加压包扎,48小时后局部改为热敷,消散瘀血。为了防止出血及血肿的发生,针刺前医者应仔细检查针具,针刺时注意皮下血管走行,避开血管针刺。针刺过程中患者不可随便改变体位。

(三)艾灸疗法。

灸法是用艾绒等灸材,点燃后放置于腧穴或病变部位,进行烧灼或熏褽,借助温热这种外部的刺激来,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已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施灸的原料很多,但已艾叶作为主要灸料。艾属于草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我国各地均有生长,以蕲州产者为佳,固有“蕲艾”之称。艾叶气味芳香,辛温味苦,容易燃烧,火力温和,故为施灸佳料。古代医家结合中医理论对艾灸治疗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知识。《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是目前记述灸法最早的医学文献,治疗部分专用灸法的论述较多。《黄帝内经》中《灵枢》及《素问》两部分也有诸多论述,如《灵枢-官能》篇提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及”。

艾灸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点:

(一)温经散寒

灸法正是应用其温热刺激,起到温经通痹的作用。通过热灸对经络穴位的温热性刺激,可以温经散寒,加强机体气血运行,达到临床治疗目的。所以灸法可用于血寒运行不畅,留滞凝涩引起的痹证、腹泻等疾病,效果甚为显著。

(二)扶阳固脱

《伤寒论》指出:“下利,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无脉者,灸之”。说明凡出现呕吐、下利、手足厥冷,脉弱等阳气虚脱的重危患者,如用大艾炷重灸关元、神阙等穴,由于艾叶有纯阳的性质,再加上火本属阳,两阳相得,往往可以起到扶阳固脱的作用,在临床上常用于遗尿、脱肛、阴挺、崩漏、带下、久泻等。

(三)消瘀散结

《灵枢·刺节真邪》篇中说:“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根据中医基础理论,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气得温则行,气行则血亦行。因此艾灸有消瘀散结之功。临床上可用于治疗气血凝滞的疾病,如乳痈初起等。

(四)防病保健

早在《针灸大成》中就提到灸足三里可以预防中风。民间亦有“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的说法。我国古代医家中早就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防病于未然”、“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而艾灸除了有治疗作用外,还有预防疾病和保健的作用,是防病保健的方法之一。

6、社会服务:

1、赛事服务:

2、运动小知识:

运动伤害的处理原则有五个步骤,包括:保护(Protection)、休息(Rest)、冰敷(Ice)、压迫(Compression)、抬高 (Elevation),这五个英文单字的字头就形成一个简单易记的口诀:“PRICE”,让我们容易得知如何适当地处理撞挫伤、肌肉拉伤、韧带扭伤等急性骨骼肌肉伤害。

P = Protection(保护)

伤害发生时,第一个处理原则就是保护受伤的部位,将受伤部位固定,以免加重其伤害程度。

R = Rest(休息)

在受伤后,要停止受伤部位的活动,必要时可使用支具做适当的支撑。没有医生的检查与许可,不应从事激烈的活动,也不要装着坚强,忍疼继续走动,这样做只会使康复时间成倍的增加,而且很有可能出现后遗症。

I = Ice(冰敷)

冰敷使血管收缩,减缓血液循环速率,同时减少组织液渗出,控制受伤部位的肿胀、疼痛及痉挛的症状,加快受伤部位的复原所需时间。

常用的冰敷方式

1、将碎冰块放入塑料袋或冰敷袋内,并加入少量的水,并将袋口系紧后,就是一个简便的冰袋;或是用保鲜袋装自来水在速冻箱中速冻一段时间或是用湿毛巾包裹冰块后置于欲冰敷之处。

简易冰袋的制作:在塑料袋或冰敷袋放入碎冰块,并加入少量的水,然后将袋口绑紧。

2、如果没有冰块,可以购买冰镇饮料或棒冰等,用衣服包裹后置于欲冰敷之处。

3、 现场可以准备小罐的冷冻气雾剂,在普通的运动器材店就能买到,冷冻气雾剂比冰块方便很多,功效不比冰差,需要注意使用的距离和次数,防止皮肤损伤出现。

处理方式:

1、将冰袋放置在受伤部位的皮肤上。

2、在受伤后72小时内,每隔2-3小时冰敷一次,每次冰敷时间为20-30分钟,不少于20分钟。

3、冰敷时,皮肤的感觉会有四个阶段:冷、疼痛、灼热、麻木,当皮肤有麻木感觉时,就可以移开冰敷袋。

注意事项:

1、冰敷每次不要超过30分钟,以免发生冻伤。

2、如果有循环系统上的疾病,不可使用冰敷。

3、若伤者会对冰产生过敏反应,则可先用一层湿的绷带或布包扎伤处,之后放置冰袋在伤处上,最后再用冰袋。

C = Compression(压迫)

以绷带包扎于受伤部位,做局部压迫,以减少内部出血与组织液渗出,也具有控制伤害部位肿胀的功效。

注意事项:

1、使用绷带做包扎压迫时,要以螺旋状方式平均施加压力,并从肢体末端往近端的方向包扎,当缠绕到受伤部位时可以稍为加点压力。

2、使用绷带时要随时观察伤者的脚指或手指皮肤颜色,如果有疼痛感、皮肤变色、刺痛等症状,表示缠绕得太紧了,须立即解开重新包扎。

E = Elevation(抬高)

尽量将受伤部位抬高(高于心脏),帮助积聚于受伤部位的组织液能回流,避免受伤部位的过度肿胀。可与冰敷、压迫同时实施。

利用此原则现场处理后,建议伤者最好去医院由医师做详细的检查,以便再最佳时间内做更进一步的治疗。